遇無空過者

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-06-18

遇無空過者

《論注》拜讀記

瑞劔

論註拜讀記 

○真宗七高僧的第一祖龍樹菩薩(印度),造了《十住毘婆沙論》(華嚴經的註釋),其中設「易行品」一章,對「難行道」即「聖道門」說本願一乘的「易行道」。

○稟承龍樹菩薩的第二祖天親菩薩(印度),造《淨土論》,說「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,願生安樂國」,表白淨土真宗安心的根本義。

○第三祖,曇鸞大師(中國)(西曆476—542),著作《淨土論》的註釋《論註》(淨土論註、往生論註),發揮龍樹、天親的真精神。

○《論註》是真宗重要的聖教,但是是非常難的聖教。

○《論註》以淨土三部經(大經、觀經、小經)為中心,特別是依大經,參考華嚴經而著作的書。

遇無空過者

○天親菩薩說「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」,曇鸞大師更說「往相廻向」和「還相廻向」,宣述如來正覺的南無阿彌陀佛是眾生往生的因,亦是果之宗旨。依此真宗安心的基礎鞏固。

○「往相廻向」和「還相廻向」,是淨土真宗的基本,往相廻向中有教、行、信、證。

○在其他的宗教,死了去天國,一去無回,沒有還相。去了天國要做什麼呢?沒有還相,作為宗教是一大缺陷。

○單是聽淨土是樂邦而想往生,不契真的大乘佛教的精神。往生成佛而教化一切眾生,亦令此人們成佛,此方契大乘佛教的精神。

○很多人只想要頂戴信心,不覺得信、行、往相、還相皆從如來廻向可貴,因此信心也無法得。

遇無空過者

○我們頂戴的信心,叫做「廣大無礙之一心」,不外是「盡十方無礙光如來」的「真實功德」。用自己的想法以為信了的心不是信心。如來的功德即南無阿彌陀佛是信心之體。

○凡夫,若非他力(如來的本願力),不能成佛。為我們說示往還廻向的「他力」的是曇鸞大師。若無曇鸞大師,就無法知道天親菩薩的「一心歸命」吧。

○信心是「一心歸命」。一心歸命是「盡十方無礙光如來」的功德。

○「易行道」不是說稱念佛就能往生。「易行道」是指依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功德(即南無阿彌陀佛)往生,故說是「易行道」。

○曇鸞大師說「愚哉,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,當生信心,勿自局分。」

○曇鸞大師是三論宗的大學者。「三論」者指龍樹大士的《中觀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和提婆菩薩的《百論》。是「般若的絶對真理」為基礎的佛教。世界的學者所講的真理不及「般若的真理」。

遇無空過者

○真宗,是依「般若的真理」「華嚴經的真理」為内容的凡夫往生的一大宗教。其他一切宗教,不知般若的真理(空的真理)故,講「神造天地」。

○「正信偈」有「正定之因唯信心 惑染凡夫信心發 證知生死即涅槃」。因此說真宗是世界第一的大宗教。

○曇鸞大師尊崇龍樹大士,講「南無慈悲龍樹尊」。天台的智者大師亦講「南無龍樹」而禮拜之。

○信心,不能與尊敬祖師的念切離地想。信奉祖師聖人,始能信如來。

○《淨土論》的宗要在祖述「易行道」。龍樹大士、天親菩薩、曇鸞大師和親鸞聖人是一味的御安心,不能分開想。善導大師(第五祖)和法然上人(第七祖)亦是述同一信心的高僧。「正信偈」有「唯可信斯高僧說」。不接觸偉大的人格,無法頂戴信心。

遇無空過者

論註拜讀記 

○所謂聖道門,指的是華嚴、天台、真言、禪等的宗派。其真理之深,世界第一,有可驚者。本願一乘,有著此最高的真理為根據,是凡夫直入的大宗教。聖道門,是本願一乘即阿彌陀如來的大智海的波瀾。

○完成自己而成佛之道是聖道門(難行道)。

○淨土門,如來把眾生的信也好行也好都完成而取正覺,依正覺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往生是淨土門(易行道)。

遇無空過者

○阿彌陀如來的正覺功德,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。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是淨土莊嚴的功德。建立超世之願,依此正覺功德力令眾生往生的是本願。

○本願必定成就,那是本願力。本願成就的是名南無阿彌陀佛的正覺,是「極樂無為涅槃界」即「淨土」。眾生依如來正覺的功德力往生,即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往生。換言之,是依如來的本願力往生。

○淨土的莊嚴有三種,這叫做三種莊嚴,即國土莊嚴十七種、佛莊嚴八種和菩薩莊嚴四種,合為二十九種莊嚴。

○淨土的莊嚴是不可思議的功德,莊嚴的原樣是佛身,亦是南無阿彌陀佛。

○從淨土莊嚴的一一華中發出三十六百千億的光明,於此光明中現佛身說妙法。

○淨土的莊嚴,莊嚴的原樣顯現於娑婆世界,成為凡夫往生的大法門教行信證,又成為大部的佛經。

○三種莊嚴之中,佛莊嚴(八種)為中心。在這八種莊嚴之中,第八個莊嚴叫做「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」。這莊嚴很難能可貴。

遇無空過者

○「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」,是佛德中最高的功德。

○在《淨土論》的「不虛作住持功德」之文曰:

「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

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」。

○「觀佛本願力」者,指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本願力(本願力即大慈悲心)徹到行者的心,依如來的本願力往生地想如來的本願力很可靠(信也),這就叫做「觀本願力」。此時,「信」和「觀」是同樣意思。

○「觀」,不是指凡夫意識的働,人所想的「是這樣」「是那樣」。那叫做「意業」,不是信心。「信心」是浮出於意識(意業),但是如凡夫日常的想法所想的不是「信心」。「信心」是如來的佛智(大悲心)徹到、印現於凡夫的心就叫做信心。今之「觀」是此。真心(大慈悲心)一徹到,即忘己而「謝謝」。「忘己」,是指凡夫沒有「是這樣」「是那樣」地有意識的運作,又也不把「啊,明白了,這樣行了」地把自己的知性作為依靠,唯信順叫做「信心」。

去來之中 忘己哉(瑞劒)

○講觀淨土的三種莊嚴,和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同樣的,天親菩薩說此曰「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」。

○依《觀無量壽經》,於坐禪中以心眼觀淨土的莊嚴,所謂「觀佛三昧」也是講「觀」,《淨土論》如偈文所言「普共諸眾生」,是凡夫往生的論議經故,雖然講「觀」,和定善觀(觀佛三昧)不是相同的意思。「起觀生信章」的「觀」也不是觀佛三昧。

○「佛德」,指的是佛的功德。佛的功德廣大無邊、不可思議。《觀經》言:「觀佛身者見佛心。佛心者大慈悲是」。定善有十三觀,是第九觀的「真身觀」。以心眼見如來的佛身時,感到如來的大慈悲心而能往生,這是「觀佛三昧」。

○《涅槃經》有阿闍世殺父,其果報全身長滿了瘡,得了瀕死的重病。他來到釋尊的面前時,釋尊入「月愛三昧」,依從三昧發出的光明,他的病馬上痊癒了。這是一例,聞「佛」之名也好,聞「三寶」之名也好,聞「南無阿彌陀佛」的名也好,聞「淨土」之名也好,有莫大的利益。淨土的莊嚴皆是佛法,是佛身。

○很多人淨想著要頂戴信心、想稱念佛而往生,不知「佛的功德」、「名號的功德」、「光明的功德」。不知、不思「佛的功德」故,不論到何時也無法頂戴信心。

○「觀佛三昧」很難。如今日的眾生持著「神(心)飛識(心)颺」猴子般的心,觀佛三昧無法做到。憐愍之,如來在《大經》依「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」,給與「即得往生」的御利益。這是第十八願的「願心」、「願力」。「觀佛」和「聞名」有同樣的價值。

遇無空過者

○淨土的莊嚴,以阿彌陀如來的「清淨願心」(佛智的大悲心)莊嚴故,淨土叫做「願心莊嚴的淨土」。相即「大慈悲心」的「無我」和「無分別智」叫做「清淨」。

○「盡十方無礙光如來」,那叫做「真實功德相」(南無阿彌陀佛),是為我們的真實信心之本,是往生之本。此故天親菩薩說「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,願生安樂國。」。

○「遇無空過者」的「遇」讀作「もうあう」,指的是信心。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攝取不捨故,「如來的攝取不捨」是「他力」。「攝取不捨」很難能可貴。聖人在「總序之文」曰:「誠哉攝取不捨真言」。

遇無空過者

○「攝取不捨」是如來的本願力。聞信「本願力」和聞信「名號」同一。攝取不捨的名號故,名號叫做「威神功德不可思議」。聞信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名號是真實的信心。「信心」是名號的「功德」。

○聖人在《一念多念文意》釋「遇」曰:「遇者,指もうあう,もうあう指信本願力也。」

○信本願力的人,沒有空過。即不會落入三惡道,因為功德大寶海(名號的功德)滿入身心故。這是佛的本願力。佛的本願力叫做「不虛作住持功德」,是即第十八願。

本文為原創作品。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:https://www.horaicn.com/
讚! (0)
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
Previous 2024-06-17 11:34
Next 2024-06-19 10:13

發佈留言

Please Login to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