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惡和本願力

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-06-15

善惡和本願力

一、善知識之說

淨土真宗的行者,唯乘如來的本願海。聖人曰:「『唯念佛可被彌陀佛救度』地蒙信善知識之說外,別無子細(竅門、秘訣)也。」聖人信順恩師法然上人之御言語之姿,無上尊貴,令人懷念,難能可貴。《信卷》(末)有曰:

「是名隨順佛教、隨順佛意,是名隨順佛願,是名真佛弟子」

三隨順之相狀。「隨順」如來之說外,無信心之確立。隨順「善知識之說」外,無安心之確立。捨棄此態度,不論聽聞多少,不論到何時,皆在排徊吧。

第二章曰:

彌陀的本願若真實,釋尊之說教無虛言;佛說若真實,善導之御釋無虛言;善導之御釋若真實,法然之說何有虛言乎;法然之說若真實,親鸞所述之旨亦不虛歟。總之,愚身於信如此。

二、乘大悲願船

講「唯念佛(果真是往生淨土的因呢,還是會墮到地獄的業呢),緃令被法然上人所賺而落地獄,更無有後悔」之聖人的從容態度,有無法言喻的風情。那風情與《行卷》所述的:

「爾者,乘大悲願船,浮光明廣海,至德(名號)風靜,眾禍波轉,即破無明闇,速到無量光明土,證大般涅槃,遵普賢之德(大悲還相迴向之德)也。」

是同一味的法悅。這是聖人大安住於本願力的風情,和《歎異鈔》的諸文,共是聖人大信心海的聲音。《化卷》末曰:

「信樂彰於願力,妙果顯於安養。」

又曰:

「樹心弘誓佛地,流念難思法海。」(化卷)

這些與「唯念佛」是同一味的聖人的大信心海,是願力的信心,是正信念佛。

善惡和本願力

三、以無義為義

聖人曰:「彌陀誓願不思議救度遂往生,如此生信。

又曰:「念佛以無義為義,不可稱、不可說、不可思議故。

此同是「蒙信善知識(法然上人)之說外別無子細(竅門、秘訣)」之吟味。

這些是仰南無阿彌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和誓願不思議之御言語。大信海的法門能於此窺知。

四、超越善惡

第一章曰:

信本願,他善亦非要,無善能勝念佛故;惡亦不可恐,無惡能障彌陀本願故。云云」

我會死,正走向死亡,飄流於無明海,不斷地朝著谷底跌落,一旦覺醒於此者,那麼,要如何是好呢?修世善如何呢?凡夫修善就行了嗎?那樣就獲救嗎?以為能獲救嗎?完全做不到而唯有絶望。

絶望的人是得天獨厚的人,是得遇如來本願力的人。

於絶望中被如來的本願力逮住的人,那是祖師聖人。

人以最高的向上為目標,但看最下的現實時,除了絶望外什麼也沒有,這是一切眾生之相。看到此真實之相,如來發下南無阿彌陀佛之本願。我等被信知:除本願力即如來的大慈悲心之力,別無能翻轉無明海入涅槃的光明者。

善惡和本願力

五、無根草和業道

人是很奇妙之物,雖是惡性難止的凡夫,儘管如此,若說完完全全的徹成惡性,從今以後莫發善心,又會感到為難。雖然如此,也不是善性、惡性混合的動物。心性絶百非,亦無根底,是無根源的無根草(空)。此世的人心常長出煩惱的芽,抽枝、開花,所結的果是地獄的苦果,是苦的人生。雖是無根草,業道自然,長煩惱的枝葉和果實故是不思議。光是不思議還好,人為此而苦惱,真是傷腦筋。從這無根草惡業,每日每日「噗」「噗」地冒出來,其根本原因云無明。是從哪兒來,要往何處去不知道,像襲捲原野的秓風一樣,令開苦惱花,令結苦惱果,是這樣討厭的風。雖想讓此風停止,悲哉!人類沒有這個力量。徹成善心,能成為淨做善事之身,那時苦惱的風就會停止吹吧。

六、苦惱和無明風

人生很苦,苦惱是因為無明風不斷地吹故,大聖釋尊如是說。教我們欲拔苦,就不要讓無明風吹喲,但是傾聽這話的人很少。翻轉無明和業的苦海,令得涅槃之樂者,唯佛法僧三寶的教法和如來的本願力。

善惡和本願力

七、人往何處去

人生很短暫,此短暫的人生與苦共同生活中,徹成善心,淨積善業,是我們凡夫無論如何也無法達到的能耐(技術、本事)。既無欲徹成善心而立金剛志修行的人,又持只積善業,畏惡業如見大蛇這樣的想法亦是很難。盡管如此,擴大善心,積善業,惡心一點也不讓生出來地立志修行的人,這是聖道門的聖者,是賢善精進勇猛的勇士。今之世有誰呢,這樣的人有嗎?因爲沒有,就說做惡亦無妨的法哪裏也沒有。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是天地自然的聲音,是心的聲音,是諸佛如來的教誨。至此,人類往何處去呢?如何做是好呢?理想,連天上都昇到,但現實的腳,不是常陷在惡時、惡世界的泥田中嗎?何時才能從此泥田出離呢?理想高而現實低,夾於此中間,看見欲昇高而無法昇高之吾身時,那時煩悶不會生起嗎?苦惱沒有嗎?嚐到此煩悶、此苦惱的人是幸福的,連此苦悶尚不自覺而苦惱的,是大多數的人們。

八、他善亦非要

《歎異鈔》有「他善亦非要,惡亦不可怖」(第一章),身為人,善想要,惡應慎。自己想要的善,云「非要」,這是為什麼呢?我也是,白天有張清爽的臉,夜晚的夢無論如何也清淨不起來。想要善而善心不起,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不能徹成善心時,是已被如來的光明照時。但是那之後,難關層層疊疊。身為凡夫,是「生死甚難厭,佛法甚難忻」。於誓願不思議的大悲之前,連善惡的判斷也被中止之相的是「唯念佛」。從中止判斷的光明裡,又被賤與罪惡生死的大自覺。大信海誠是不可思議。

九、世間道的善和出世間道的善

人被如來的光明一照會被反省:到現在為止,以為是善行而發奮做的,當真是無染污、清淨的善行嗎?於此處,善分為二種類。龍樹菩薩於《入初地品》區別出世間道的善和世間道的善,教說:出世間道的善,至菩提涅槃;世間道的凡夫善,無法到涅槃。

原來如此,想想看,悲哉!凡夫以為是善所做的一切行,是以愛己身為中心,常披著「我」。披著「我」的善,不能說是清淨真實的善。想做無我的善,但無論如何也不能無我。雖然不能徹成無我,但是想要無我之善的念頭沒有停止,無我之善在何處呢?「無我」的證悟,又云「無心」、「無分別智」、「般若真實」,對凡愚的我們而言,有如天上的月光,可望不可及。

善惡和本願力

十、如來是大慈悲者

如來是真實,是大悲者。大悲,是無我的善,是清淨無垢的善心。如來的智慧是依八正道、六波羅蜜的修行得到的無我真智。而且如來的大悲大智,自始是為眾生的大悲大智,是真如法性的德用。

如來是為眾生的身,其大生命是為我的無量壽·無量光。如來發大志願為眾生成如斯的覺者,其悲願成就,為阿彌陀佛如來,今現在立於我們面前。此如來不可思議的大志願·大念力·大悲心,云「本願」,云「本願力」,又云「願心」。阿彌陀如來實是「本願」的結晶,是本願身(願身)。又如來欲把御自身的大悲大智給與眾生而建本願,我們依本願的信心、依迴向的淨信,頂戴如來的大善大功德。如來實是迴向成就的御相。

順釋尊的教法,一旦覺醒此點時,如來的悲智早已滿入吾心及吾身。至此處會被發現,原來以前自己以為的善,簡直如煤炭般黑,如來善的名號(本願力)如雪般白,其威神功德是絶對的。正因如此,凡夫所為的「善亦非要」,從凡夫的顛倒見所造的「惡亦不可怖」。

善惡和本願力

十一、惡亦不可

《歎異鈔》第一章曰:「惡亦不可怖,能障彌陀本願之惡無故。

惡,應畏慎。儘管因為信本願了,於浮世五十年間做了惡,那惡業的報應立刻會來報,苦惱自己。誠應畏懼,誠應謹慎。

但是,不論再如何地謹慎,人類怎麼樣也無法完全從惡業離開。那時,若擔心懷疑像我這樣無知膚淺的人,阿彌陀佛未必會救度,生起懷疑本願的心,那是懷疑如來的無礙佛智和本願力的威力·廣大·不思議,讓如來御覧這樣的想法而感到悲傷。

如來悲愍我們凡夫不論如何謹慎也不得不造惡業,依彼本願力,將此人就罪的原樣、障的原樣,誓言:「我若不救,不取正覺。」如來的願力不是凡夫可計度的。我們造的罪重如泰山,深如太平洋,儘管如此,如來的本願力,以無礙光明燒盡這罪業,以大悲的念力令融化,今此原樣地救度我。被本願力的威力纏住,不做自己心的對手,此境地很安樂。

凡夫造的罪很重、很深,實應畏懼。但和如來的大悲真實心比較一看,我們的罪如爐上一片雪,在本願力的爐火前,無影無蹤地融化了。罪,自凡夫的妄念生起,是虛妄,從顛倒的邪見生起。本願從如來的真實心、清淨心生起,從大智慧海生起,從大慈悲海生起,所以真實,其力強大,凡夫無法思計。《大經》曰:

「如來智慧海,深廣無涯底。」

親鸞聖人仰名號的威神力:

「成就不可稱、不可說、不可思議至德。」(信卷本)

可仰可信。

善惡和本願力

十二、沙漠中的甘泉

人聞業報的可怕,從心底深信「因果的道理絲亳也不會錯,是天地自然可畏的一大真理」,而恭敬三寶,這是入佛法之門的人,實是尊貴的人。深信因果,為罪惡哭泣,回顧惡業,沉於絶望之淵的人,拜見《歎異鈔》,就如在沙漠中找到甘泉吧。

不信因果的人,不知自己的惡業可怕故,是尚未入佛法之門的人。對這樣的人講《歎異鈔》之黃金般的教法,就如往青蛙臉上潑水一樣,難能可貴也沒有,愧不敢當也沒有,是什麼感覺也沒有吧。

十三、罪業和本願力

《歎異鈔》,無論翻開哪一頁,自己的可怕罪業,和消滅之的如來本願力,顯於文文句句中。

十四、業報的可怖

本願力無法信,是因為沒有深信業報的可怖。真的能信因果,與其說會想、恐懼、戰慄於死後墮地獄,不如說是感到從今現在坐著的腳下,地獄的猛火已熊熊地燒上來的心情。這想法一旦生起,聞如來的佛語時,就如在地獄中遇佛,會至心地狼吞虎嚥,傾耳聽聞吧。從這樣真劍的聞法,信心能得。

善惡和本願力

十五、如來的智願海

如來,是難能可貴的御方。大慈悲力,不論怎麼想,皆是無法思計的不思議。

如來的智願海深廣無限,超越凡夫的思計。雖無法計量,我被大悲之力吸引而往,那亦云本願力,亦云誓願不思議。仰信智願海,「真不思議呀!」地信知,依那信心的光明,罪不論如何重,障礙不論如何多,不會被這些東西妨礙而能往生淨土。一念的信力是如來的本願力,是無礙光的利益,是大悲迴向的利益。

知道信生於一念,行(念佛)勵於一形者,亦是御蔭(託福)。

善惡和本願力

十六、非行非善的念佛

《歎異鈔》曰:

念佛於行者,非行、非善也。

念佛是憶念、稱讚、稱念如來名。稱御念佛的原樣是南無阿彌陀佛,此即「大行」。此行(南無阿彌陀佛)「攝諸善法,具諸德本,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。」(行卷)

一信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的大善大功德,立即全部無餘滿入我的身及心,此處即云「成南無阿彌陀佛的主人」。因爲有如此的大善、大功德故,名號云「大行」。名號,是彌陀如來的大慈悲、大智慧、大誓願的結晶故,能勝此之善無。

如來的善和功德迴向給凡夫,非把凡夫的惡業與如來的善為一不可,是如來的本願。信受本願處,即凡夫惡的心也好行也好,與如來的絶對善·清淨善同一味。

《和讚》曰:

名號不思議海水

 逆謗屍骸皆不宿

 衆惡萬川即歸入

 功德海水一味也」(高僧和讚No.159·四一)

無礙光之利益故

 威德廣大之信得

 必令煩惱之冰解

 即化作菩提之水」(高僧和讚 No.157·三九)

於行者,非行非善也」(第八章)者,既非我等以自力心勵行的善,亦非思善、思行而行之善,亦不是行之意。念佛是如來善,是大願業力,是如來勵行之不可思議功德的行業。

「佛語阿難,行業果報不可思議。」(大經)

「就此,如來的往相迴向有真實行業。」(三經往生文類)

「行」解作「行業」。忘記此事,以為自己稱念佛是自己積了功德,這是錯誤的。功德是如來為我們積存,讓渡給無善造惡的我們。

《帖外和讚》曰:

兆載永劫之修行

 阿彌陀三字全收

 五劫思惟之名號

 五濁我等爲咐囑」(帖外和讚  No.356·三)

俗語云:「父母物,是子物。」說感恩慚愧,亦多餘。

善惡和本願力

佛說無量壽經

《大無量壽經》和親鸞聖人

淨土文類聚鈔(親鸞聖人)

歎異鈔(直譯本)

歎異鈔(白話意譯)

歎異鈔(文言意譯)

《歎異鈔略注》

《教行信證》和《歎異鈔》的吟味:

第一篇:誓願和念佛

第二篇:善惡和本願力(本篇)

本文為原創作品。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:https://www.horaicn.com/
讚! (0)
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
Previous 2024-06-12 21:14
Next 2024-06-17 11:06

發佈留言

Please Login to Comment

留言列表(1条)